“白天不起,晚上不睡”
“天天就知道在家里瘫着”
“整天就知道玩手机”
“饭菜做好也不知道拿碗筷”
“一看平时就没干活,碍手碍脚”
大学生与父母冲突缘由:
1、双方期待的反差
大学生和父母对假期的期待有着巨大的反差。大学生或许更希望放松、休息,缓解孤独感和压力感,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而父母却害怕自己的孩子全然地放松、失去积极向上的劲头。
2、独立性冲突,角色转换难
大学生在校期间习惯了自己去规划、解决问题,回家后没有从“独立自主的学生”角色转换成“成年的子女”角色;父母也没有从“未成年人子女的父母”转换为“成年子女的父母”角色,反而很希望利用好假期这段黄金期,管理和“支配”孩子。
3、价值观念、生活节奏的差异
从学校回到家,仿佛是从一个时空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咱们已经不熟悉家乡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规则,而父母也不太了解自己,导致相互沟通困难。
4、家庭结构问题
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直存在未解决的冲突,回家后可能再次被卷入其中。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心理失衡。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在理想的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职责都清晰明确,比如父母是权威人物,孩子是被照顾和引导的对象,每个成员都能平衡自我需求与群体需求;各个子系统(例如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兄弟姐妹子系统)有清晰的界限,孩子并不会过度卷入父母的情感纷争中去,父母也会给予孩子适度自主和自由;在遇到家庭危机时能够团结、灵活地应对。
过于分散的家庭结构,例如情感疏离、缺乏沟通,可能致使个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焦虑和抑郁。失功能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方式会让我们陷入情绪和冲突的泥潭,难以实现“分离与个体化”,找不到自我奋斗的动力和意义。
大学生如何调适与应对?
1、先处理好情绪
首先,一个核心的原则是先处理好情绪,再处理事情。当我们和父母有摩擦、有冲突的时候,内在的很多负性情绪会被快速地激活,比如委屈、愤怒、伤心、痛苦等等,之前类似伤害或冲突场景也会在脑中重现,甚至和眼前的场景重合,原来积压的负性情绪也会一并地爆发出来。这时候理性就退居二线了,什么解气,什么狠就说什么,做出的都是情绪性的攻击行为。
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升级,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负性情绪来了,要失控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采取的策略是闭嘴,转身离开,找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去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慢慢去平复和转移自己的情绪,等情绪平了,再去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冲突。
2、学会倾听,恰当表达
学会倾听,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面,倾听都是很重要的,它需要平复你的情绪,放下你内在预设的框架,去觉察对方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她)内在的情绪感受,他(她)内在的期待和渴望,他(她)说这些话的真正动机和意图,不被他(她)表面的情绪和言辞蒙蔽双眼。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早早地在内心给父母贴上“顽固不化”,“控制欲强”,“脾气暴躁”等标签,预设了他们拒绝沟通的负面形象,于是我们就只能无力地回击“你要这样想,我也没办法”,“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操控你”未必是父母真实的想法和意图,他们或许只是爱的方式不当,关心则乱。
同时,也要去觉察自己在倾听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想法和困惑,适当的、委婉地去表达自己的心声,不指责,不抱怨,只是很真诚地去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感和所想,我相信这样的倾听和表达,不仅会安慰到父母,更会促进我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深入,使彼此更理解、更包容。
3、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黄维仁说“倾听就是爱,了解就是治愈!”。换位思考,多角度去理解和接纳父母。我们理解一个人一定要把他(她)放到他(她)所处的生活背景和既往经历当中去。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相差很大,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生活习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他们或许会站在其体验和感悟的角度去指导我们,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所走的弯路、他们所看见的危机都不希望在你身上发生,所以他们会控制不住去提醒你,避免他们担心的状况发生。
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多和父母去聊聊,听听父母的生命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你会更了解也会更理解为什么他(她)会那样对待你。人和人之间最可贵的就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4、自我管理与成长
最后,建议同学们加强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成长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我们可以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利用假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锻炼身体,充实假期生活。很多时候,父母唠叨和指责我们,与我们的学习状态、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密切相关。
资料来源:周忠英-校园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研究 《学生假期在家如何面对家庭冲突,减少情绪失衡?》、燕山大学《读懂冲突背后的爱——宅在家里和父母冲突不断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