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认同。承载着国人对家、对亲朋好友的深厚情感。每一年春节期间,人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为什么一个节日可以传承几千年来从未断绝?为什么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是刻在心里的信念?
1、新年“仪式感”
仪式感最早源于巫术活动。原始时代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面对自然灾害等现象只能寄托于神话传说,借助某种物品参拜,从而形成“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通常采用一定形式的仪式表演,利用操纵某种神秘力量,从而使人们相信这种仪式活动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生理的角度,仪式就是向所有的神经系统发送一个强烈的信号,使它们接收信号,产生完满感和完结感。无论是换新衣服,购置年货,还是将家中打扫得一尘不染,这种仪式感都是在加强春节“除旧迎新”这个观念,从而追求一种新气象、新明天。此外,仪式也能激活大脑系统,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让个体产生更多幸福的感觉。
从群体角度,人类学者M Wilson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层次揭示价值的所在,且实际上揭示的是一个群体的价值。在群体仪式中,人们不再作为个体的结合体,而是作为被社群文化规范所组织起来的社会人格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对春节的重视,正体现了中国人这个群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随着时代的进展,新的年俗被衍生出来,比如网络春晚、弹幕过年。这些年俗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构造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仪式,都会让我们因为感到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而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2、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春节回家团圆满足了中国人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以及相互鼓励的温暖氛围,能满足人们内心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这就使世代相传的春节演变为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传统节日,成了中国人寻根溯源、重温亲情和表达情感的时间,甚至升华为中国人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因此,春节既蕴含了太多浓烈淳厚的亲情,也充分满足了中国人内在的传统亲情需求和心理定式。
3、盛大的“宗教仪式”
每年岁末,世上罕见的人口大流动现象总是在中国发生。曾有美国心理学家表示:“当代中国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其实成了一种宗教仪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烧香祈祷,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幸福和健康。人们也会举行大小规模不一的祭祀仪式,以祭祀祖先,感谢他们的保佑。还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幸福和健康。
春节祭祖在某种意义上既尽了晚辈的孝心,也重新建立起后代和祖先之间连绵不断的联系,并强化了宗族和家族成员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我国侗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举行集体活动时要先唱“忆祖歌”缅怀先人,也起到类似的作用。从这个方面讲,中国人的春节也可以看作一个以家庭伦理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节日。
春节在维系家族血缘关系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那些常年飘荡在外的人,回到家乡和殷切思念的亲人身边,归零社会角色,卸掉身上压力,可以让浮躁或烦躁的心得以宁静或放松,尤其是家乡原生态的山水人文环境和亲人朋友亲切关爱的“话疗”,十分有利于心理健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给了人们莫大的压力,紧张的精神、焦虑的身体都需要有个归宿能休养生息;而春节回家就成为人们“自我疗伤”的民族信仰。人们既完成了自己的倾诉,也释放了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使精神也获得了抚慰。
4、心理暗示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影响的形式,主要是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文字或自然景观等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受暗示人在心理或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受到启发后激起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从而引发某些心理状态或意味无穷的乐趣。
综观春节的传说和习俗活动,都充满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民众通过编造“年”兽的出现和消失这样的幻想故事,把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想象成可以通过爆竹、旺火或红色等仪式来控制并安慰自己,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对来年生活的憧憬;故事发生的背景被设定在冬春交际、农民新的一轮播种即将开始之时,犹如认为来年自己也可以控制或战胜自然灾害,获得一个好的收成,所以赋予新的年岁从春意盎然中开始。另外,民众通过洗澡、扫尘等期待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期待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通过祭祖和相互拜年等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此可见,春节习俗活动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喜庆色彩,特别是通过调动全国人民的热情时,它的暗示效应也就被无限放大了,从而使它变成了一种“群体性期待或积极暗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春节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坚信。
5、社会支持
在全家共同祭祖、亲戚朋友彼此拜年的团聚祝福氛围中,人们加深了感情联结,拉近了亲人情谊,获得了社会支持。通过与家人、亲戚、邻里和朋友之间的互动,起到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和联系的作用;而家人和亲戚的宽容接纳、鞭策鼓励,邻居和朋友的关心问候、适时帮衬,能让我们获得期望的情感支持,使我们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愉悦。有研究将良好的社会支持看作是个体“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并且发现利用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保护健康、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率,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春节实际上还是一个很好的充电时机。我们在家人的关爱中吃好、休息好,恢复体力并调整好身心状态,以便在春节后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崭新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因此,不可忽视春节的社会支持功能,尤其是人们在体验过积极情感后,往往有助于唤起并满足我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资料来源:知乎《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春节》——牛轧糖心理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