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课程设置 >>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

课程英文名称: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课程编码:

SGRC212700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类别:

通识课

总学分:

2

总学时:

32学时 其中理论 32学时 ,实验(上机、设计) 学时

适用专业:

全部专业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撰稿人:

王祥君

审稿人:

赵忠民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通识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素养,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章绪论(线上3学时+线下1学时)

1.1认识科学心理学

1.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身心发展特点

1.3关于高校心理咨询

教学目的

由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并了解大学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大学生活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讲述如何提高适应性做一个出色的大学生。

教学重点

1.心理学的科学性

2.人类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心理健康的含义

4.心理健康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心理学的科学性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对人生发展的意义”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2章大学生自我意识(线上3学时+线下1学时)

2.1你认识你自己吗

2.2.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3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偏差

2.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

教学目的

认识了解到心理健康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对自己的认识决定了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开始积极探索和接纳目前现实的自己,建立自信。

教学重点

1.自我意识及其内涵

2.先天的气质类型

3.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

4.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学难点

1.先天的气质类型

2.提高自我效能感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及提高自我效能感”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发现自身优势和劣势,不断成长、自我完善。

3章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线上3学时+线下1学时)

3.1情绪及大学生的情绪特征

3.2大学生常见情绪困扰

3.3压力挫折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4有效应对压力与挫折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情绪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情绪的产生、情绪的疗愈。通过认知重塑与压力转换来调整情绪,正面应对压力;了解大学阶段常见情绪困扰,通过情绪ABC理论有效调节负面情绪。

教学重点

1.情绪的生理基础

2.认知重塑与压力转换

3.情绪ABC理论

4.压力和压力管理策略

教学难点

1.情绪ABC理论的运用

2.认知重塑与压力转换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情绪ABC理论的运用及认知重塑与压力转换”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情绪发生发展的规律,不断自我觉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4章大学生人际交往(线上3学时+线下1学时)

4.1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

4.2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问题

4.3 人际吸引因素

4.4 交往心理效应

4.5 改善与优化人际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章的学习,掌握大学阶段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人际关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合适的方法(例如萨提亚人际沟通模型)来了解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化解冲突,学习合作关怀。

教学重点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2.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4.人际吸引力法则

教学难点

1.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及人际吸引力法则”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大学阶段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人际关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合适的方法(例如萨提亚人际沟通模型)来了解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化解冲突,学习合作关怀。

5章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线上3学时+线下1学时)

5.1 心理学家眼中的爱情

5.2 大学生的恋爱

5.3 爱情:婚恋的道德基础

5.4 爱是自我成长

5.5 爱的教育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爱情,理解爱情的发生发展规律,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学会维系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基本的避孕方法,了解性传播疾病的种类、传播方式及防御方法。

教学重点

1.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2.依恋关系理论

3.依恋行为系统

4.爱情的发展过程

5.爱情的吸引力法则

6.亲本投资理论

教学难点

1.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2.依恋关系理论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及依恋关系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构成要素以及爱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6章大学生学习与创造(线上3学时+线下1学时)

6.1学习理论介绍

6.2大学生学习中常见问题及大学生常用学习技巧

6.3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目的

学习不仅是在课堂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更是人们适应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学习动机的方法,以及掌握怎样的学习策略最有效。

教学重点

1.学习的本质

2.学习动机的组成

3.PQ4R记忆法

4.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5.常见的学习问题及调适方式

教学难点

1.学习动机的组成

2.PQ4R记忆法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学习动机的组成”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重视学习,了解学习规律,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7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线上2学时+线下1学时)

7.1人格相关概念的介绍

7.2健康人格的主要表现

7.3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7.4人格偏差主要类型及其表现

7.5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的

认识了解到心理健康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对自己的认识决定了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开始积极探索和接纳目前现实的自己,建立自信。

教学重点

1.人格的构成

2.不同气质类型的优劣势

3.心理咨询中的设置

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教学难点

1.人格的构成

2.不同气质类型的优劣势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人格的构成及不同气质类型的优劣势”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并承认自己人格构成中的优势,并不断弥补劣势,从而获得人格成长和完善。

第8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线上2学时)

8.1生命相关概念

8.2大学生生命教育意义

8.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8.4通过活动引发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正确看待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生命的存在观、独特观、品质观和超越观的表现;认识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危机。

教学重点

1.生命的意义

2.死亡焦虑

3.心理危机的自我识别和自我调整

4.心理危机干预

教学难点

1.生命的意义

2.心理危机的自我识别和自我调整

3.危机干预主要步骤方法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生命的意义及心理危机的自我识别和自我调整”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深入思考,站在社会的角度去思考个体对于社会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第9章 生涯规划(线上2学时+线下1学时)

9.1生涯规划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9.2生涯规划的步骤

9.3如何进行自我生涯规划

9.4通过职业相关自我认识系列活动对生涯规划进行探索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以及对于大学生活的指导意义;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如何影响自己的职业选择;认清自己的生涯目标、职业倾向,学会进行自我生涯规划。

教学重点

1.生涯规划的概念

2.生涯规划的步骤

3.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探索

教学难点

1.生涯规划的步骤

2.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探索

课程思政

通过本章“生涯规划的步骤及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探索”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祖国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密切相关,将个人、家庭和国家有机结合。


四、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五、教与学的策略

1.混合教学策略。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线上资源帮助学生展开预习以熟悉课程内容,线下教学授业解惑。

2.体验式教学策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发积极情绪,带动积极智慧,让学生更加投入,产生更多的参与性。

3.协作式教学策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案例教学,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与他人充分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在情感领域对学生施加影响。

5.“五段教学”策略。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这种方法旨在通过记忆曲线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6.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情境,兴趣导入→猜想与假设→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学的策略

1.探究学习。学生要充分阅读教材与参考资料,在不断探究问题本质的过程中学习,这一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在于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亲身感悟和实际体验提高心理素质。

3.自主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正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获得一些对日常心理卫生保健有益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课前应利用线上资源开展预习,并记下自己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重点解决此类问题。

4.协作学习。在教学班中根据不同的主体分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感悟与同学分享,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构建健康的人际支持系统。


六、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结课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查形式为课程论文。

突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的课程学习考评机制,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将观看线上教学视频作为补充,并将其纳入考核方式。课后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有效巩固,每一章的章节作业应保质保量完成,并将作业的数量的质量纳入考核方式之一。

课程成绩评定

考核依据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时间安排

课堂纪律

20

占总成绩比例为20%

主要考核学生出勤率及课堂纪律强调课堂不得使用手机开展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

不少于

4

课堂参与

50

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发言

不少于

4

作业

30

每章学习过程中或结束时由教师布置相应的习题,检验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梳理课程框架

不少于

2

线

100

占总成绩比例为30%

1.线上课程学习进度,(学习通)系统自动打分;

2.完成相应章节练习,(学习通)系统自动打分。

每周

课程论文

100

占总成绩比例为50%

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撰写一篇《个人成长案例报告》。撰写要求内容应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珍惜幸福、思考成长中的不足以及自身性格、行为习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字迹工整,不少于2000

写作重点:

1.成长经历(成长环境、依恋模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重大事件等)。

2.现状分析(情绪管理及压力应对方式、人际交往、寝室关系、学习评估、情感状况等)。

3.个人规划(如何自我完善及学业、人际、恋爱、职业生涯方面的规划等)。

 

期末

线上和线下结合,利用学习通APP等。


七、书籍与资料推荐

1.参考教材

[1] 王祥君.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发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2]任皞. 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3] 陈秀珍、吉家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2.参考阅读书籍或期刊

[1] 孙小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2] 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成长,从关爱心灵开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第19版).

[4]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21.

[5] 聂振伟,宋振韶. 大学心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3.参考网络课程资源推荐

[1] 学习通,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南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SU-1002527008

[2] 智慧树,大学生心理健康,吉林大学

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23203#teachTeam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微视频

https://course.zhihuishu.com/coursePreview/videoList?courseId=2066068